關於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台東的池上米遠近馳名,許多人到此絕對要來一份池上便當大快朵頤,而池上米與池上飯包的悠久歷史便紀錄在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裡。2002年由池上鄉公所與池上飯包的原創老店合作,將多年來的歷史重新整頓,劃分不同主題展示,包括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部分,介紹幾十年來的發展沿革。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緣起
池上飯包的歷史,要從昭和十五年(西元1940年),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的蕃薯餅說起。早期由花蓮搭火車至台東需長達八小時的車程,旅客常常餓肚子卻沒有東西可吃。為體諒在外打拼的乘客,原本在車站前賣番薯餅的陳女士,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上販售。這便是第一代的池上飯包:將池上米捏成飯糰並以竹葉包裏、麻繩繫牢,內餡搭配滷肉、黃蘿蔔、烤肉乾、豬肝、瘦肉片、蛋餅、炸蝦餅及梅子等配菜而成。這簡單的美味滿足了許多旅人的胃,直到1962年,業者才改以木片製成的盒裝便當,成為現在名聲遠播的池上飯包。2002年成立「池上飯包博物館」,後來將靜態式展覽改為互動式體驗,讓遊客透過模擬實景體會早期的文化,並於2009年改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