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尖岬富貴角


富貴角燈塔/Eva隨手拍
石門,是台灣本島最北的一區,傍晚時分火紅的落日通常會從台灣最北端-石門富貴角以一眨眼的功夫,溶入深藍色的台灣海峽。富貴角,是台灣最北端突出的海岬,其名由荷蘭語的海岬[Hoek]音譯而來。富貴角一帶的風稜石是全省規模最大、最壯觀、也是本區最大的特色,乃是八十萬年前火山爆發所遺留下來黑色的火山岩,地質學名為「風稜石」。來到富貴角最重要的地標乃是黑白相間矗立在富貴角岬角之富貴角燈塔,歷史悠久,也是本省最北端的燈塔。
隨著富貴角公園的成立,沿途鋪設觀光步道,串連礁石海岸、風稜石和富貴角燈塔等景點,順著步道,觀賞激浪衝襲海蝕藻礁的壯麗景觀,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奧妙。

麟山鼻遊憩區/Lu
與富貴角相遙望,分守白沙灣兩邊有如石門守護神之麟山鼻,位於德茂村海岸,當地居民稱為「鼻尾鼻」或「鼻尾頭」,日治時期改稱為「麟山鼻」,和富貴角一樣有著大量的火山遺跡「安山岩」,極富地質探討價值。在岬角的北端,形成的石滬區,當地居民依天然地形築成的袋狀石牆,這就是石滬,早期居民利用退潮時捕捉困於石滬內的魚蝦,如今因各種因素影響,已廢棄不用。
麟山鼻遊憩區中設有人行步道及木棧道等設備,可欣賞海濱風景和麟山鼻的瑰寶-藻礁生態,步道中還有許多奇特岩石及自然景致,是一年四季都適合玩賞的風景區。

石門洞 / kavin
位於尖鹿村的石門洞正式學名為海蝕洞,或稱海蝕拱門,是受潮汐長期侵蝕逐漸凹陷,最後被風浪挖穿而形成的洞穴。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淬鍊才形成的天然奇景,有如一座氣勢雄偉的石造拱門,聳立於濱海公路旁,早在清朝已是淡北外八景之一。石門洞約有十公尺高,頂上雖已長滿綠草,但細看之下,仍發現它是由一層層岩層堆疊而成的,而且也可在洞頂發現許多奇形怪狀、頗富玩賞之趣的石頭。遠眺無邊碧海,呈現層次分明的藍色調,而藍色之上,有白雲悠悠,不僅令人心曠神怡,更令人塵念盡消。到了傍晚時,欣賞天際斑斕如錦的晚霞,和瞬間即變化萬千的夕陽,在遼闊的海天之交,搭配成完美的演出,一定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富基漁港 / kavin
到富基漁港吃海鮮已經成為此線旅遊的重要據點,原本這裡只是一個小漁港,每當捕魚船隻歸來,在此卸下滿載的漁獲,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揮之不去的腥味,曾幾何時,附近的遊客發現這裡的海產具有新鮮、便宜的特點,不僅吸引了鄰近鄉鎮的居民,更有許多人不辭辛苦遠道而來,只為品嚐新鮮美味,而且價格合理的海產。由於口碑不錯,使得近幾年的富基漁港,一到假日便到處都擠滿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因此,販賣新鮮海產的攤位也日漸增多,不但如此,當地還發展出一種特殊的飲食方式,遊客在購買了活蹦亂跳的新鮮海產之後,就在旁邊直接選個中意的飲食店,將所購買海產交給店主,烹調方式任由指定(清蒸、燒烤或爆炒),不消幾分鐘,美味的海鮮就上桌了。在酒足飯飽之餘,遊覽一下富基漁港,相信港邊的漁船、岸上的人家、略帶鹽味的海風,必為遊客帶來一個不同於都市的感受。幸運的話,還能看見剛剛進港的漁船,正大批卸下各地來的漁獲,各種奇特罕見的水產,夾雜在平日就已熟知的種類中,不但增廣了見聞,而且可以感染其豐收的喜悅。
位於核能一廠邊的十八王公廟全名為乾華十八王公祠,相傳於清朝中葉,有十七位唐山客乘船渡海來台,不幸落海罹難,據說本地居民將欲收埋時,船上隨行的義犬亦跳入海中,以身殉主,居民有感其義,遂將其與主人合葬一塚。據聞事後參與埋葬的人每逢出海必定豐收,並且均能逢凶化吉,由於靈異不斷,有求必應,所以香火鼎盛。廟旁飯賣的小吃供品有麻油雞酒與肉粽,十八王公肉粽儼然已成為石門區的特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