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富貴角遊憩區
位於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海拔33.2公尺,原名「打賓」或「打鞭」,有一說此名為原住民平埔族的譯音,有「海岬」的意思;而另一說為清乾隆27年(西元1762年)間,由荷蘭人法倫泰著作的《新舊印度誌》中,將此記為「hoek」(海岬),後人譯音稱作「富基角」;兩種說法都有海岬的意思,後於日治時期改名為「富貴角」;在富貴角一帶有著全省規模最大也最壯觀的風稜石,是八十萬年前因大屯火山爆發所噴發至此而遺留的火山岩,學名「安山岩」,後因此地東北季風盛行,經風砂磨蝕而形成風稜石,富貴角也因為這個特殊又珍貴的地質景觀,獲林務局遴選為台灣百大地景之一。富貴角除了吸引人的珍貴地景之外,還有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富貴角燈塔,而一旁的富貴角公園(原老梅公園)、海濱人行步道、老梅綠石槽等,已由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管理處統一規劃成為「富貴角遊憩區」,是台灣北部一處適合呼朋引伴、舉家同遊的濱海景觀遊憩區。
富貴角遊憩區─台灣最北端的燈塔「富貴角燈塔」
富貴角燈塔塔高14.3公尺,是日本據台期間為建設日本與台灣兩地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所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竣工於西元1897年2月並正式運作,原名「富基角燈塔」,後於西元1972年改名「富貴角燈塔」並沿用迄今,燈塔原為八角形鐵造結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轟炸,不僅讓塔體嚴重銹蝕,燈器也因此毀壞,直到民國43年(西元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塔體暫時更換為鋼架塔,並於民國51年(西元1962年)以混凝土修築為原八角形塔身,且將原方便船隻於濃霧中辨識的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再次漆上,讓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地標,長年矗立富貴角海岬。富貴角遊憩區─富貴角公園(原老梅公園)
富貴角公園(原老梅公園)位於北海岸北端,富貴角海岬與石門礁岸所形成的老梅海灣地形內,原名老梅公園,經北觀處重新規劃後設有戶外迷宮、公園堡壘、眺望平台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園內,有著名為「風剪樹」的奇景,這些生長於海邊的榕樹,因東北季風的吹襲,讓原本應該直挺的枝幹順著風勢橫生,並成為現在歪斜的模樣;前往富貴角公園可漫步於濱海人行步道,並觀賞風稜石、沙丘以及礁岸等景觀,讓您除了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可放鬆身心、恣意遊憩。富貴角遊憩區─老梅綠石槽
由富貴角公園濱海人行步道沿伸而下的老梅海岸,有著全台唯一的特殊景觀「綠石槽」,石槽在地理名詞中,稱為「潮槽」、「海蝕溝」,這些老梅海岸邊的石槽排列整齊,其由來是大屯火山爆發後的火山礁岩遺留在海岸邊,在長期的海浪沖刷之下,侵蝕掉鬆軟的部份,而留下來的則是較堅硬的質地並形成溝槽。在這種特殊的石槽景觀中每逢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岩面受浪花拍打而滋潤,進而滋生學名為「石蓴」又稱「海萵苣」的綠海藻,除了石蓴外還有「裂片石蓴」、「扁石髮」等,這類海藻的盛產期依品種的不同,約為二月~五月間,之後就在夏季的豔陽下曝曬而乾枯。*長滿綠藻的石槽受海浪拍打,上方相當滑溜且危險,提醒您請隨時注意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