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簡介
行天宮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又稱恩主公廟、恩主公或恩主宮,行天宮主祀關公,是一座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除了台北本宮外,在西元1956年,黃欉分別在北投 (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主祀關公的寺廟,即為行天宮分宮、併稱「行天三宮」;行天宮發展至今,除了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外,也是全台各地信徒的景仰所在,行天宮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行天宮─歷史發展
行天宮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大約在西元1949年,位於新北市樹林鎮的煤礦商人黃欉(行天宮敬稱「玄空師父」),在台北市九台街(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附近)建立了關帝廟行天宮(原為慶善堂),至1960年代初開始有了將原本的關帝廟行天宮擴建的計畫,但在政府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此地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歷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以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交換,黃欉便請擁有豐富建廟經驗的廖石成設計、施工,終於在1968年行天宮順利落成;1949年黃欉在三峽建立關帝廟行修宮,但由於香客日益龐大,因此不得不將廟舍牽至今日北投行天宮所在地,三殿式的大廟格局讓北投行天宮更為氣派;1962年黃欉自建白雞行修宮,至1965年落成,形成台北行天宮、北投行天宮和白雞行修宮行天三宮的系統。行天宮─宗教特色
行天宮供祀五恩主,正殿主祀關公(關聖帝君),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另外還有呂洞賓(孚佑帝君、呂恩主)、張單(灶神、張恩主)、王善(王恩主)和岳飛(岳恩主);行天宮大殿左右側殿旁祀關雲長義子關平和麾下大將周倉,以及道教三清、佛祖、孔子和三教其他神明;台北行天宮的民俗習慣和其他廟宇有些許不同,例如不燒金紙、不拜牲禮以及以添油箱代替拜斗科儀。行天宮─建築之美
行天宮是由玄空大師構思,並委請多位工匠施工而成,氣宇非凡的宮廟式建築,透過比例精美的設計,展現了祥和、寧靜的氛圍,讓參拜信眾在此處,身心靈感受到的是一片平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