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鸕鶿賞鳥體驗之旅

北風下的12月金門,是一年中生態最豐富的季節,海岸邊,結實肥美的石蚵正豐收、與膏滿豐腴的螃蟹,成了冬季最令人垂涎的美食。還有那成群的冬候鳥群紛紛抵達金門,尤以體型龐大、數量高達上千隻的鸕鶿,金門豐富的自然生態、閩南文化、戰地風情,與獨具風格的美食佳餚!

金門縣─慈湖 (圖片提供:劉家琛)
金門擁有相當獨特且豐富的自然景觀,多樣的棲地類型提供了動植物棲息的空間,依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島計有哺乳動物12種,鳥類287種,爬蟲類14種,兩棲類5種,淡水魚13種,海水魚35種,昆蟲種數近400種,蝶類71種;而其中歐亞水獺係現生最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列名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之受威脅物種,台灣亦多年未有發現之紀錄,彌足珍貴。

金門縣─陵水湖 (圖片提供:劉家琛)
金門是每年冬季候鳥南來北往遷徙最主要中繼點,許多候鳥利用金門諸島歇腳,稍作休息後再出發南下避冬,或就此停棲、繁殖。這些候鳥種類多達250種以上,數量更多達數十萬,其中以鸕鶿為代表,不但數量多、而且體型大,極易觀賞,每當晨昏往返棲息地與潮間帶覓食與停棲時,輒見長鳴經天、飛羽蔽日;加上海蟹與石蚵盛產,配合啜飲高梁美味,實是人間一大享受,極適合親身體驗的生態旅遊與美食活動。
鸕鶿,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屬於鸕鶿科,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蒙古、中國大陸東北部至華南,以及台灣、菲律賓、婆羅州等地。以捕食魚類為主。通常潛水深度為水面下1~3公尺,時間為30~45秒,有時則潛水達9.5公尺深,潛水時間也有達71秒之記錄。潛水後常站在岸邊或樹上,展開雙翼曝曬羽毛。

金門縣─榮湖 (圖片提供:金沙假日大飯店)
其次,金門文化淵源早於台澎地區,古蹟文物十分豐富,近40餘年來,更基於軍事安全理由,仍維持有傳統建築風貌,構成特殊之文化景觀,包括古寧頭、水頭、瓊林、山后、珠山、歐厝等聚落內均保留有特殊的傳統閩南建築及西式洋樓景觀。而在長期戰地前線角色的經營下,金門也保留了許多戰備工事、史蹟與紀念物。為讓遊客更深入的認識、體驗自然與人文之美,皆有解說員帶領與講解,對金門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邱良功母節孝坊 (圖片提供:陳雅慧)
其次,金門文化淵源早於台澎地區,古蹟文物十分豐富,近40餘年來,更基於軍事安全理由,仍維持有傳統建築風貌,構成特殊之文化景觀,包括古寧頭、水頭、瓊林、山后、珠山、歐厝等聚落內均保留有特殊的傳統閩南建築及西式洋樓景觀。而在長期戰地前線角色的經營下,金門也保留了許多戰備工事、史蹟與紀念物。為讓遊客更深入的認識、體驗自然與人文之美,皆有解說員帶領與講解,對金門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