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中人数稀少的邹族
邹族是台湾现今受官方承认的十四大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数颇为稀少的一族,族人主要分为北邹(嘉义县阿里山乡、南投县信义乡),以及南邹(高雄市桃源区及三民区)等地区。而著名的一首「高山青」所描绘的「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正是阿里山邹族人的写照,沈稳内敛的个性,高耸的鼻子,带著几分的骄傲与自信,就是邹族人给人的印象。邹族的主要的居住地偏向于玉山和阿里山一带的山区,所以对自然界的一切总有著浓郁自然的亲切感。而因为邹族本属于较为弱势又人数不丰的一族,所以对于文化和相关传统的传承,更是需要用心努力去落实。
邹族的生活方式
邹族人的传统生计本来以农业及狩猎为主,但由于法令上对狩猎的限制,因此迫使邹族人口外流。而之后由于邹族人注意到阿里山为高山茶及山葵的种植区,许多邹族的朋友开始在山上种植山葵,并跟平地的茶农学习种茶的技术,这两项高经济作物使得一些年轻人回流至部落。而除了茶叶与山葵之外,桂竹笋、竹高笋、高丽菜也是邹族人在高山上的经济作物之一。更有邹族人开始研究花卉的种植,尤其是高单价的香水百合更是受到族人的青睐。而由于邹族人的传统生计以农业及狩猎为主,并没有创作性的工艺与创作,多数的雕刻设计皆与狩猎意象相关,一些生活用品上会刻上图纹标记,例如在猎刀刻上刀痕或者交叉的图案,表示狩猎的次数或成绩;男子盛装的打扮为红色的长袖上衣、胸衣与遮阴布加上山羌皮帽。女子以头巾缠发,黑裙、蓝色长袖上衣、刺绣精美图案的胸衣为主。
邹族丰年祭─小米丰收祭
邹族的小米丰收祭以族语来说称为Homeyaya(获米亚亚),是邹族人于每年七、八月间之小米成熟时节所举行的祭仪,小米是邹族生活中最重要的粮食,于春季播种、夏秋之季收成,而收成的量则是邹族人家庭贫富之指标,小米收成祭包含播种祭、除草祭、收成祭以及小米的入仓祭,过去整个祭仪前后约长达一个月的时间,直至今日生活型态逐渐改变,多数已不遵循古礼举行,祭仪的过程中,邹族部落全体族人不可吃鱼、葱、蒜甚至盐味,并以有去邪之用的艾草清洗祭仪所用之器皿,以避免邪灵入侵。
邹族丰年祭─贝神祭
邹族贝神祭Takiaru是南邹Hla'alua(沙阿鲁阿)的主要祭典,举行时间约于元月1日至15日间,由于是邹族人用以与祖灵沟通与传承之媒介,故具有神秘色彩且形态也较为保守,邹族贝神包含勇猛神、狩猎神、健康神、食物神、驱魔神、勤劳神、平安神、驱懒神、状元神、守护神、聪明神、风雨神等共12个,停办50年的贝神祭,在2001年2月3日于高雄县桃源乡(今高雄市桃源区)举行,在全台邹族人口仅余六千多人的族人心中,再次举办贝神祭更是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
邹族丰年祭─战祭
邹族战祭或称凯旋祭于邹族语中称为Mayasvi(玛雅斯比),为全部落性之祭典,以往举行之时间不固定,一年中可举行多次甚至不举行,目前已统一定于2月中。战祭举行时机有三种,分别为勇士出外征战并凯旋归来、重建或修建会所、成年礼或男子周岁,其最主要之目的祈求战神降临保佑,并勉励族人以全部的精神与生命保护部落,仪式中包含了迎神祭、送神祭、道路祭、男童初登会所礼及成年礼等,举办地点为大社男子聚会所kuba(库巴),而目前特富野社(Tufuya)和达邦社(Tapang)则是邹族目前尚存的大社,亦为战祭(Mayasvi)祭仪之中心,两社每隔一年轮流举办,祭仪为期三天两夜,过程不似以往那般繁复,但仍然保留数个较重要的传统祭仪,战祭过程严肃建议欲参观之民众事先电话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