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本愿寺
西本愿寺在日本时期为当时台湾最大的日式佛寺,与东本愿寺、临济护国禅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为当时重要佛寺之建筑代表,西本愿寺建筑群包含轮番所、库里、本堂、参道、御庙所、树心会馆及钟楼等。从旧照片看起来,可知规模曾经相当雄伟,1975年遭遇祝融,本堂烧毁只剩下本堂台基、参道、轮番所、钟楼和树心会馆等遗迹,后又因退役军人迁入建屋居住而被埋没在违章建筑中。西本愿寺广场介绍
西元2005年公园处为配合中华路都市更新计划,辟建「万华406号广场」,为保留西本愿寺之钟楼、树心会馆、轮番所与地窖等历史遗迹,在拆除过程中对历史遗迹,皆以人工方式小心拆除及清运。根据当年统计,该广场违建共222户,经过有关单位数月的疏导及沟通,最终完成住户拆迁处理费发放及安置作业。也因当年拆除违建,被埋没在违建中的西本愿寺遗迹才被发现,而展开漫长的修缮之路。2006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残存的西本愿寺钟楼、树心会馆为市定古迹。2011年5月才又开始整修及简易绿美化,直至2013年基地内古迹及历史建物完成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西本愿寺广场─建筑及空间介绍
「轮番所」建于1924年,属传统日式木造建筑,为当年西本愿寺住持的住处,现已纳入「老房子文化运动计划」,由厂商经过再利用经营茶馆。「库里」为寺里僧侣的主要生活空间,内有接待、茶室、客殿、僧堂、食堂和厨房等空间,不过该建物于1975年的火灾中完全被烧毁,目前现址上为榕树和茄苳的共生树。
「本堂」为西本愿寺的主体建筑,台基用钢筋混泥土建造,殿堂部分则以木造,并面朝台湾总督府位置方向。室内设置佛坛安放佛像,另有礼堂作为礼拜空间。后因火灾而使台座以上木造殿堂全部烧毁,当时的雄伟建筑已不复见。现为台北市立文献馆并由文献会管理。
「参道」为前往本堂参拜的道路,完成于年1934年,舖设天然石子,修复时以遗迹保存方式处理,部分损毁之处则以相似石材填补。
「御庙所」于1922年完工,为木造建筑,屋顶为歇山重簷、尖顶四坡水式,包覆铜板,尚有九重相轮,入口为圆弧形的「唐门」样式。但于大火中被烧毁,目前保留仅存的砖造台基与存放骨灰的地下室。
「树心会馆」因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生前曾赐《树心佛地》匾额而得名。会馆采用红砖结构与西式木架屋,整体配置为「L」形,屋顶则是日本传统的「入母屋」式,木质窗户采用「上、下式拉窗」,又称为「比重锤窗」,即窗户上下开启时,不需固定即可停留在任何位置。在当年主要做为弘法传教之用,后因遭受大火,仅剩部分砖造结构,整修后由台北市文献会管理。
「钟楼」设于高耸的人工土丘上,站在钟楼上可一览西本院寺广场全景,其屋顶亦采「入母屋」式建构,而钟楼内原悬挂的大铜钟是于1901年完成,但已于二次世界大战中遗失,现今所看到的铜钟则为修建时参考同一时期的铜钟样式仿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