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石湖
即台北市内湖区的碧山里,由于该地区北侧高482公尺的白石湖山,为五指山系南棱端的最高峰,白石湖山盛产洁白砂岩,清朝所建的台北古城墙则取材此地,而当地又属特殊圈谷地形,故先民称此地形为湖,所盛产的白色砂岩为白石,故名「白石湖」,曾为凯达格兰里族社所居住。据说凯达格兰里族社原分布于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清朝汉人开垦影响,逐渐迁移至白石湖一带,故改名为「新里族」主因为与原松山的「旧里族」做为区别,时至今日,凯达格兰里族社已融入汉人社会并消失;台湾光复后,由于该地区有碧山岩开漳圣王庙,所以改名为「碧山村」后于民国57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白石湖─转型休闲农业园区
清乾隆年间,由漳州移民来台的汉人于白石湖地区屯垦,在当时尚以茶叶、稻米、柑橘、木炭为主要经济作物,随著大台北都市日益发展,当地人口外移严重,导致作物休耕、农地荒废,面临萧条之困境。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为提振白石湖之发展,特辅导农民转型经营休闲农业,让原为传统的一级产业晋升为兼具休闲及服务的三级产业,其中就以观光草莓园为最,每年12月至5月的草莓产季来临,前往采果的人潮,更不亚于苗栗大湖地区,当属台北近郊体验采果乐的绝佳好去处。白石湖吊桥─北市首座大跨距吊桥
白石湖吊桥位于碧山岩牌楼下方停车场旁,由于白石湖观光果园区日益盛名,每到水果盛产季节,假日的车潮往往让原本狭窄的白石湖路段塞车严重,大型游览车更不易进入,为此,台北市政府特于忠勇山与大仑头山间搭建这座全长116公尺的大跨距吊桥,让假日前往白石湖观光果园区的民,直接将车辆停放于碧山岩停车场,再轻松步行于白石湖观光、采果。有台北天梯之称的「白石湖吊桥」以周边有著龙形山脉的地貌为设计理念,并融入龙骨为意象进行桥梁的塑建,属直路式吊桥,是台北市第一座大跨距吊桥,除了跳脱常见吊桥的桥台及设计之外,并融入山区及田野的美景。白石湖地区游憩介绍
白石湖地区属山谷地形为亚热带阔叶林生态,除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外,结合周边白石湖山、大仑头山、开眼山、龙船岩等登山步道,除了是当地居民感受清新山林的后花园外,更成为台北市民周休二日出游之选。白石湖地区其余游憩重点:后湖湿地(同心圆生态湿地)─原为当地居民农耕地,但由于农业衰退、作物休耕并荒废,后利用自然地形所产生之涌泉,并结合白石湖吊桥发展观光之重点,整建成为同心圆生态湿地,并于池畔增设观景平台及步道。
古锥埤─为当地农民「古锥伯」召集村民所共同开凿的蓄水池,亦为当地生态池。
夫妻树─位于同心圆生态湿地旁,为两株相连生长的红楠,外形对称互补,貌似正在进行四手联弹的夫妻,下方休憩观景平台则犹如一架钢琴。
石崁黄式古宅─又名「紫云居」,位于碧山路62号,约建于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已近百年历史,是座坐北朝南的闽南式三合院。黄氏古宅建材包含石英砂岩、红砖、土埆、福州杉等均取自当地,未改建前为茅草覆盖的房舍,于1912年进行全面整建,由福建省南靖县漳州黄氏渡台后先于新北市中和区居住,之后再辗转前往并定居,时至今日,黄氏已成为九代六大房之大家族,目前古宅内仍有人居住。建议前往拜访古宅者,请减低干扰并于征求同意后再进行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