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花東縱谷南段

花東縱谷南段

台9線行經的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是台灣最特別的縱谷,因為它是兩大板塊的界線,從高空中看,筆直的谷地,分隔著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這裡是國內外地質學家到台灣必定造訪的路線,可現場感受板塊擠壓的強大力道,絕對不容錯過。
建議路線(二天):
池上斷層→鹿野與龍田河階→利吉惡地→石頭山、虎頭山→鯉魚山→台東大橋→卑南小黃山
池上

池上斷層

斷層經過池上錦園村,河堤、房屋、圍牆,都可以看到變形的情況。池上位於秀姑巒溪、卑南大溪的分水嶺,這裡有一條「池上斷層」 屬於,「花東縱谷斷層」的一部份。池上斷層是一條活動斷層,在1951年、2003年都曾發生規模6.8的大地震,地表錯動了數十公分。除此之外,平時地表淺處的斷層也會緩慢錯動,每年約向中央山脈移動3公分。

鹿野

鹿野與龍田河階

紅葉溪從中央山脈向東流入花東縱谷,與卑南大溪會合,北岸形成5階不同高度的河階。這全是因為中央山脈不斷抬升的緣故。從高台的飛行傘基地上遠眺,可以清楚看見沿著紅葉溪有三階河階;高台上的平地就是鹿野河階。高台朝東遠眺也可以看見,左側最高的山峰就是都鑾山,右側沿卑南大溪河岸的惡地地形就是利吉惡地

利吉惡地

地屬富源山,土壤為利吉層,由於長期雨水沖刷,草木不生,形成雨蝕溝滿布的獨特景象,為台灣少見的美景。原是堆積在海底的泥層,因地殼板塊運動而被推擠出地表。這種地形質地軟弱,易被雨水沖刷,流蝕出無數小土溝,寸草不生,形成與高雄岡山區月世界相同的地質風景區,是地質學者重視的東台灣惡地層。從卑南大橋或利吉橋上,即可眺覽此寬2公里、深約1公里的地質奇景。

石頭山、虎頭山

虎頭山與石頭山位於台東市北側、海岸山脈最南端,是來自深海的海洋地殼巨大岩塊之一,輝長以岩、蛇紋岩為主。這些是海洋地殼的火成岩,屬於南中國海洋板塊,因為造山運動板塊擠壓的緣故,被削落成岩石碎塊,混入深海的板塊擠壓軟泥之中。後來從數千公尺深的洋底被推擠出露地表,最後孤立在泥岩之中,外觀十分突顯。

鯉魚山

鯉魚山

鯉魚山為一低矮丘陵,形以臥鯉,位於台東市博愛路,火車站後方。從山頂可以俯瞰台東市區,視野良好。整個風景面包括山腳下的鯉魚山公園、龍鳳佛堂及忠烈祠。鯉魚山的地質構造為卑南角礫岩,高約75公尺,是台東市區的重要地標,晴空萬里時可遠眺蘭嶼及綠島。山雖不高卻頗秀麗.大海環繞其前,頗足讓登臨者豁心目也,今名鯉魚山,乃因其外形又似鯉魚而得名。俗稱卑南山,其名起自卑南街,馬蘭社阿美族人則稱之為鯉魚山。

台東大橋

卑南大溪北岸出露一片裸露的青灰色泥岩,是海岸山脈最有名的利吉層,屬於混同層這種特殊的岩層。混同層是造山運動中最具代表的岩層,只有兩個板塊碰撞的造山帶可以見到,台灣是其中之一。利吉層的厚層泥岩來自板塊邊緣的深海,山坡被雨水沖刷時極易形成許多雨蝕溝,出現惡地地形。低矮的惡地中會呈出現一些獨立的山丘,大都是「海洋板塊」的基性火成岩岩塊,是地表難得一見的。

小黃山

卑南小黃山

台東縣卑南鄉小黃山的礫岩惡地屬於惡地地形的一種,外形、成因與西部苗栗火炎山相似,與鄰近利吉的泥岩惡地截然不同。小黃山惡地的沙、礫尚未完全膠結,因此岩層鬆散,非常容易崩塌、形成陡坡,植被也不容易生長,才會變成光禿禿的不毛之地。

「本網頁建議路線及相關景點介紹」業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核准使用,其所有權係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未經合法申請者,勿自行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