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南方守護--卑南族】

卑南族是個人口極少的族群,目前僅有一萬左右的人口,由於傳統的居住地位於卑南大溪的出口平原上,所以自古以來和花東縱谷的關係十分密切,傳說卑南族最有勢力的時候,影響的範圍遠達花蓮的光復鄉 ;在玉里以南的縱谷沖積地帶,曾經是卑南族人的獵場,直到晚清與日據交替的時代,縱谷中的許多部落仍和卑南族維持著密切的關係。

南方的守護人卑南族

分佈
卑南族過去有八個主要部落:知本、建和、利家、泰安、初鹿、阿里擺、下檳榔、南王等,由於人口的遷徙與成長,再增加了現屬於台東市寶桑里的「巴布魯」,及原屬初鹿的「龍過脈」(因人口增長重新劃歸明峰村),成為十個聚落。而這些聚落都緊鄰著其他族群,北接阿美、布農,西鄰魯凱,南通排灣 ,其中和花東縱谷直接相關的聚落,由南而北分別是下檳榔、阿里擺(又稱上檳榔)、初鹿和龍過脈。這四個聚落都分佈在台九線公路上,連通鹿野、關山,就地理位置來看,卑南族的聚落正好位居花東縱谷南端的門戶上。

物質生活

卑南族人的生計,歷經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男子狩獵巡護部落,女子耕作農事料理家務的時期,當時的主糧是以小米為主,其他雜糧與獵物為輔。 清道光年間,素有「卑南王」之稱的比拿來引進水稻灌溉耕作法之後,卑南族就進入了精耕農業的時代,糧食的增產,也促成了卑南族勢力的擴增。 光復後,受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務農者多從事經濟性作物之栽種,而有更多人已從事非農業的工作了。

社會制度

部落時期的卑南族在東台灣的影響力,和他們特有的社會制度有密切關係。由於卑南族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較多的責任,使得男性較能投注於維繫部落安危的會所生活(男子會所可以說是古代軍事、學習、議事和行政的中心,更牢牢地繫住每位卑南族男子的一生),專心尊循年齡階級規範的進程發展生涯,所以常被人類學者歸類為母系或年齡階級社會。

卑南族男子成長的生涯進程,大致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訓練酷烈的少年打罵時期(約12-13歲至17-18歲)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鍊其心志的青年苦行時期(約17-18歲至20-21歲時期)。

可以成家立業,擔負保家衛族實際責任的成年執事時期(約20-21歲起到受邀擔任教父)。

進入人生閱歷豐富,判斷力成熟而擔負決策指導的長老時期(受邀擔任教父以後)。這四個階程各有不同的訓練活動或責任,嚴格而分 明。而不同階段的生活,更反映在居住、行為禮儀和穿著服飾上,不得踰越和混淆。至於女子的成長則無嚴格的進程,順著自然年齡的成長而論婚嫁,大約到了15、16歲後,就可以招已成年的男子為夫,生 兒育女主持家務。

文化特色

南方的守護人卑南族

由於傳統的卑南族是耕獵並重的社會,所以,卑南族的傳統信仰和歲時祭儀遂緊緊地抓在與農獵有關的主題上。由於農作方式的變遷,某些儀式已經不再舉行,爾今仍持續舉行的主要歲時祭儀活動有:

在三、四月份舉行,屬卑南族特有的女性祭儀活動 「小米除草祭」(或被稱之為除草完工慶)。

小米收穫祭,即一般所稱的豐年節,現在並不是每一個部落都舉辦。

七月小米收穫入藏後舉行的 「小米感恩祭」(有稱之為 「海祭」者),此祭,當今僅有南王部落行之,且為專屬男性的祭儀活動。

卑南族的「猴祭」與 「大獵祭」可以說遠近馳名了,各部落在歲末年度交替之際,都會舉行此一祭典,所以又有人稱之為 「年祭」。卑南族的「猴祭」與 「大獵祭」不僅用以訓練男子之作戰能力,更結合了成年和除喪的儀式。卑南族人由於深悉收穫和天地相關,所以每項農事儀典都要敬天謝祖,每項獵事祭儀,都虔求上蒼與祖靈惠賜所餘,不能失禮,更不可過度濫取。

資料來源: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