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湾生态保护区

位于船帆石与香蕉湾间之海滨地带,濒临南湾海域,全区均为国有林班地,面积计28.48公顷。拥有珍贵之海岸林及大型高位珊瑚礁岩,富于学术研究及观赏价值。现有台二十四号省道从中穿越,分成东西两部份,因交通便捷,附近又有船帆石聚落,生态资源易遭人力破坏,应加强保护措施。
根据记载,早期恒春半岛由鹅銮鼻至垦丁地区全长达十公里的海岸地带,全部生长着茂密的海岸林,并于日据时代规划为天然纪念林,受到妥善的保护。嗣后由于人为开垦,林相逐渐遭受破坏,尤其民国四十年代左右,为种植琼麻,海岸林受到的破坏更是惨重,最后仅剩香蕉湾至船帆石间全长约一公里半的林相较为完整。直至民国六十二年本区方由林务局及林业试验所划设为自然保护区,垦丁国家公园于民国七十一年公布成立,并将其列为生态保护区后,方才得到较为严格的保护。
香蕉湾的地理环境
香蕉湾生态保护区,位于船帆石东南方约一公里,地形上呈现西北东南走向, 全区被台26线公路分割成二个区段,北段以笼仔埔地形面之断崖面侧为北界与南界为台26线公路,长约1150公尺,二侧宽约200公尺中段较窄约为120公尺,面积约5500m2,南段则以台26线公路为北界向海方向延伸,长约650公尺、宽约100公尺。香蕉湾是垦丁国家公园鹅銮鼻半岛沿岸地区,三个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保护区中,以海岸林为主要保护对象之生态保护区。
在地形上,北段为更新世隆起的高位珊瑚礁岩构成之崩崖地形,全区可见崩落或残余之巨型珊瑚礁岩林立,地形崎岖。 因为风吹砂构造线贯穿鹅銮鼻半岛,由东北之风吹砂向西南延伸至船帆石、香蕉湾一带,当东北季风一起,砂粒就沿着风吹砂构造线所在的低洼地带,自风吹砂越过鹅銮鼻半岛到达香蕉湾、船帆石一带,构成壮丽之砂河地形,早期在台26线公路刚通车时此砂丘地形可以延伸至公路两侧,唯目前因植被之覆盖及风吹砂地区之造林政策,已消失不见,唯在礁岩间仍可见到砂丘遗迹,在东北季风强盛时,尚可见到小规模之新月丘地形,说明此区域的地质地形特色。
南段则落于全新世海阶上,由公路向海方向延伸,在宽约100公尺的横越面上可以见到现代冲积层覆盖在全新世之珊瑚礁上,其宽度大约50公尺,临海面则为宽约50公尺密布海蚀沟的裙礁地形,海蚀沟间则杂有珊瑚骨骼、礁岩之砾石及粗粒之贝壳砂。 在地质上,香蕉湾生态保护区位于低洼之构造地带、高渗透率之砂丘覆盖及多孔隙之珊瑚礁岩,因此泉水丰富(著名之香蕉湾涌泉即是),加上地形陡峭难行不利开发,或许这就是此区域海岸林硕果仅存之最大原因。
香蕉湾海岸林的植物群落

位于船帆石与砂岛间的香蕉湾海岸林是目前台湾唯一保持较完整的海岸 林,全区面积虽然不大,但组成份子却十分复杂,以高等的维管束植物而言,即多达七十科约二百余种(附录四)。就外表观之,本区植物之水平分布,由海岸高潮线以上之珊瑚礁灌丛至内陆方向之森林,大略可分为四个植物带。
一、临海珊瑚礁植物带: 本带为水芫花植物社会,终年受强风、盐雾、强光等恶劣环境因子影响,全部植物均成匍匐盘屈生长,惟部分背风区则可长成一米高以上灌木,伴生植物有干沟飘拂草、脉耳草等。
二、砂地草本植物带:临海珊瑚礁植物带的内侧,有狭窄的砂滩,其上具有典型之砂岸藤本植物,如马鞍藤、海埔姜、滨刀豆、无根藤等。
三、临海灌木植物带: 本带植物体型已逐渐增高,可见植物由亚灌木、灌木至乔木之曲线变化,惟本带系位于海岸林主体之前缘,故受风、海影响仍大,因此即使乔木树种出现在本植物带时,其树形仍呈倾卧状。本带之主要植物树种有白水木、草海桐、林投、毛苦蔘、苦林盘、土沉香、黄槿等。此外,本带亦为爬藤类较盛行之地段,如爬森藤、大萼旋花、三星果藤等。
四、海岸林植物带: 本带为海岸林之主体,组成分子多为常绿阔叶林。本带因屏鹅公路辟建而区分为二,植物组成也因离海远近不同而有些差异。公路靠海侧系棋盘脚/莲叶桐之优势社会,以棋盘脚、莲叶桐为主,伴生有水黄皮、榄仁、毛柿、皮孙木、银叶树、琼崖海棠、白榕、雀榕、茄苳等。
而公路靠内陆侧则以莲叶桐/皮孙木植物社会为优势,此处已无棋盘脚存在,主要由皮孙木与莲叶桐所构成,伴生种并存有海岸与内陆植物,林相类似于垦丁森林游乐区。 本植物带之层状结构自外表观之,第一层树冠除了莲叶桐、棋盘脚外,尚有茄苳、大叶雀、白榕、榄仁、毛柿、大叶山榄、虫屎等共组此离地约6~11公尺之乔木层。第二层树冠则未直接受光,而受疪荫于第一层大乔木,其树种如棱果榕、皮孙木、檄树、咬人狗、红柴、月橘等。这些树干上则常见拎树藤、风藤、三叶崖爬藤等攀爬其间。最下层则以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有长花九头狮子草、赛山蓝、海崖拟茀蕨等。海岸林之核心地区灌木层并不发达,仅有在树冠层破空处可见外来归化植物马樱丹、长穗木、玛瑙珠等占据了林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