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螢火蟲
螢火蟲的生活史
「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這是國內著名作曲家呂泉生先生寫的「螢火蟲」;相信許多人在小時候可能都唱過或哼過。然而,您可知道螢火蟲是什麼樣的昆蟲嗎?
根據昆蟲專家的研究,螢火蟲在分類學上屬於鞘翅螢火蟲科 (Lampyridae);這一科的昆蟲,主要特徵是頭部幾乎全被前胸背板所覆蓋,具有翅鞘側片 (epipleura);前胸之前側板 (episterna) 內側無彎曲現象。而足的轉節短。除了少數白天活動的種類之外,大多數雌雄蟲都有發光器,發光器位腹部末端。
螢火蟲的生活史經歷卵、幼蟲蛹及成蟲,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卵產於水邊潮濕青苔或水草,甚至樹枝上;較大型種類卵徑約0.5毫米,呈乳白色,大多為橢圓形;不久,卵殼變硬而呈淡黃褐色。在晚春時,卵大約經兩週孵化,之後水棲性之種類會爬向水中,陸棲性種類則在潮濕地面上活動。幼蟲以螺類、蝸牛、蚯蚓或其他昆蟲為食物。一般而言,幼蟲通常會脫6次皮才化蛹;陸棲的種類則在棲地附近找鬆軟岩穴、土縫建造蛹室化蛹;水棲種類則爬向土質岸邊化蛹。
成蟲通常在夜間或淩晨羽化;大多數種類雄蟲在腹末具有兩對發光器,而雌蟲則只有一對;除此,雄蟲後腳基節具有雌蟲所沒有的腿節板;因此兩性間從外觀上頗易區分。至於體型,一般為雄小雌大。
螢火蟲生活習性
螢火蟲的幼蟲呈蠕蟲狀,身體側扁或稍呈筒形;攝食時會分泌唾液把螺類、蝸牛或其他獵物麻痺,再分泌消化液把獵物肉質溶化,吸食肉汁為生。成蟲通常只吃露水,也有些種類會吃花粉、花蜜;少數種類會捕食其他小蟲;在野外壽命一般為3-7天,但也有長達10-20天者。多數種類由卵至成蟲,各期都會發光。
由於牠們是夜行性昆蟲,因此只在夜間發光;攝食活動也是以入夜以後為主。所以在白天時,牠們大多靜靜地憩息在隱蔽的地方,很少活動,也不發光;但是如果受到騷擾,仍會發光。光是雌雄間求偶的訊號;交尾時,雌雄都會同時發光;交尾時間可長達數十分鐘或數小時。交尾之後雄蟲在1、2天內死亡,而雌蟲則在產完卵後香消玉殞。
螢火蟲生態
螢火蟲依幼蟲之棲息環境,可分為水棲及陸棲二大類;但也有人把水棲中幼蟲會上陸的種類另歸一類--半水棲:
一、陸棲螢火蟲
-
幼蟲特徵:
陸棲螢火蟲幼蟲身體側扁或略呈筒形,體節分節明顯;頭部可完全縮入前胸背板下方;腹部第九節的兩側各有一個發光器,尾節有一叢帶黏膜的絲狀物可用來吸附在穩定的物體上以固定幼蟲本身。活動時會以尾節先向前移動,固定後,再以腳爬向前,所以身體時而彎曲,時而伸直。如受干擾會把頭縮進前胸背板下,甚至呈假死狀態。 螢火蟲的幼蟲與部份種類的雌蟲形狀相似;但陸棲螢火蟲幼蟲的觸角只有三節,而雌蟲觸角節數在10節以上;幼蟲只有簡單的複眼,並具有尾節的固定器,所以可藉這些特徵來區分幼蟲與部分無翅型或短翅型種類的雌蟲。 - 幼蟲食物:
陸棲幼蟲的獵物有:蝸牛、蛞蝓、蚯蚓及彈尾目昆蟲等。幼蟲尋獲獵物後,首先透過中空之鐮刀狀的大顎,將麻醉物質注入獵物體內,待獵物被麻醉後,注入消化液,使獵物的組織形成肉糜狀,再吸入口中;幼蟲平均一至二日的時間才會離開獵物。此時,若獵物為蝸牛,則只剩下一個空殼;若為蛞蝓或蚯蚓,則只剩下殘骸。 - 幼蟲棲息地:
陸棲螢火蟲幼蟲之棲地,多位於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對濕度高之林間小徑。因為遮蔽度高小徑不受陽光直射,可保持棲地溫度的穩定,並可涵養森林中的水分使其不易散失,而幼蟲便棲息其間;而且這種環境也是牠們獵物喜歡棲息的場所。以捕捉螺類為主食。
二、 水棲螢火蟲
- 幼蟲的習性:
水棲螢火蟲的幼蟲通常是以水域中的螺貝類或小型水棲昆蟲為食物。捕食獵物的模式與陸棲螢火蟲相似。根據牠們所棲息環境可分為靜水域及流水域兩種。靜水域的種類就如大家常看到的,如黃緣螢 (Luciola fica);牠們生活於水田中,捕食螺類為食,老熟的幼蟲會攀到田埂上化蛹;化蛹時會築一至二公分深的蛹室;約40日後成蟲羽化;再經一至二日後便可進行交尾,交尾後一至二日便會產卵。流水型種類,例如黃胸黑翅螢,棲息在河流緩流的地方。 - 棲息場所:
水棲的螢火蟲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生態棲位;蛹期在水邊岸上渡過;成蟲則依雄蟲及雌蟲分為水上方開闊水域及水邊的植物上。卵期則在岸邊。由此可知,水棲螢火蟲的棲地需要包括田埂、水域、水域上方的開闊空間及水域旁的植物等。目前許多農村由於現代化,將田埂及田間的溝渠水泥化,這種建設方式容易導致螢火蟲蛹及卵的環境遭到破壞,幼蟲無法尋覓化蛹地點,成蟲也找不到適合的地方下蛋! - 成蟲活動時間:
螢火蟲成蟲依種類不同,活動的時間也有差異;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及夜行性的種類。夜間活動的種類出現的時間,由傍晚六點至清晨三、四點都有。一般而言,多數種類是在日落後開始活動,而且大多在晚上八、九點休息;以黃緣螢來說,通常活動高峰在晚上七點半左右,到八、九點就很少飛翔了。 其實,除了水棲種類和陸棲種類,螢火蟲也有所謂半水棲的種類;這類螢火蟲幼蟲是棲息水邊,但覓食時則進入水中,以捕捉螺類為主食。
螢火蟲發光機制
螢火蟲的光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由於不同種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不同,因此在種類間自然形成一種生態區隔。 成蟲發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配偶;雄螢火蟲腹部有兩節發光器,雌蟲僅最後一節為發光器。 光是螢火蟲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可是螢火蟲為什麼能發光呢?原來在這些螢火蟲的體內含有一種叫做發光質 (luciferin) 的含磷化學物質。這種發光質在發光酵素的催化下會進行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而光是這些複雜生化反應下的產物。由於在反應過程中大部份的能量都用來發光,只有2-10%的能量轉化為熱能,所以當螢火蟲停在我們的手掌上時,我們不會有有熱熱的或燙燙的感覺。有關螢火蟲的發光機制,如圖示之生化反應步驟。
螢火蟲發光器及發光作用
螢火蟲的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氣管系、反射層及神經表皮所組成,其模式圖如圖所示。當螢火蟲發光時,神經可以傳達訊號,控制發光頻率;光再經由反射層向表皮透射。一般幼蟲期的發光器是位於第八腹節的兩側;在夜間活動時,幼蟲發光具有照明、覓食和警戒的作用。至於蛹期,發光器的位置大抵和成蟲相同,都是在腹末一、二節;一般蛹只有在受驚擾時才會發光,這種光具有警戒和卻敵的作用。至於成蟲,光是兩性間求偶的訊號;同種螢火蟲可藉特有的發光頻率向異性發出求愛的訊息;通常雌蟲在爬行或飛行一段距離之後會停在植物或枝葉、山壁之間發光,以吸引雄蟲;雄蟲發現之後會接近求偶,最後再行交尾。
由於種類不同,螢火蟲發光頻率也有差異;而耐人尋味的是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所發出的光也可能不同。以黃緣螢為例,光呈黃色;紅胸黑翅螢則發橙色光;而端黑螢則發黃綠色光。 不過,在螢火蟲中也有些種類成蟲並不發光;像紅胸黑翅螢,從卵胚胎、幼蟲期、蛹期都能發光,但成蟲卻不會發光。一般,不會發光的螢火蟲成蟲大多在白天活動,牠們無法藉光來傳遞求偶訊息,因此在求偶過程中,視覺和嗅覺便十分重要;所以,牠們是藉複眼和性費洛蒙來找對象的。
螢火蟲小百科
1.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賞螢注意事項
- 著長袖衣服與長褲,以避免蚊蟲叮咬。
- 穿雨鞋或布鞋,防止被蛇咬傷。
- 賞螢火蟲請輕聲細語,勿大聲喧嘩,並請注意腳步。
- 勿在大雨、地震後上山賞螢,以免土石崩落產生危險。
- 太陽剛下山,天色轉暗時,螢火蟲會漸漸增多,活力也最強,九點以後發光的情形就會減少。
- 勿任意捕捉或帶回,讓螢火蟲能繼續繁衍下一代。
- 山區燈光灰暗請注意安全,攜帶手電筒請覆蓋紅色玻璃紙,並請勿直接照射螢火蟲,降低干擾。